bonnie-kittle-122261.jpg

「當我發現我的孩子心理都生病了之後,我認為都是我的錯」。在結束會談後,我細細地回想個案的這句話。雖然我是一位男性治療師,但我想像著這位母親的狀態,到底為什麼會媽媽把孩子的成敗、健康,都當作是自己的事情呢?媽媽跟孩子綁的好緊,媽媽跟孩子是「一體」?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?如果媽媽跟孩子是一體,那麼到底是孩子在生病?還是媽媽在生病?

「母親」是孕育生命的開端,「母親」有著許多的本能,當母親知道自己懷孕時,隱藏在身體的母性自然的發揮。懷孕後,隨著肚子中胎兒漸漸長大,媽媽們開始了一系列的媽媽經。有些媽媽比起以前更注重飲食營養、有些媽媽注重胎教、

有些媽媽則是改掉自己晚睡的壞習慣、有些則是遵照婆婆的叮囑,那個不能碰,這個不能做的。其實這些都是為了胎兒的健康,但同時,妳也準備從女人的身份轉為媽媽的身份。這個準媽媽的身份,讓你有了不一樣的心態,當你經驗到不同階段的孕期時,妳自然地開始當個「好媽媽」。妳開始不斷想像自己的寶寶,例如:長的可不可愛、未來的個性、以及妳想教給他的觀念。妳開始期待與寶寶各種「第一次」,第一次見面、第一次哺乳、第一次碰觸等….,這些想像的過程,都幫助妳自然而然的變成一個「好媽媽」。

隨著孩子的出生,媽媽更是全心全意的照顧孩子,在嬰兒出生後3-6個月,其實和媽媽確實是綁在一起的狀態,這時候的母子是「共生」的,這是甚麼意思呢?這時候的嬰兒尚未發展出「我」的概念,認為媽媽就是我,我就是媽媽,嬰兒各種需求都離不開媽媽,肚子餓了要媽媽哺乳、尿布濕了要媽媽換、哭了要媽媽哄等等,這些都是為了要生存下去所展現的本能。而對媽媽來說,滿足孩子的各樣需求的同時,小嬰兒的生命才得以延續,因此有些媽媽聽到孩子的哭聲心就揪了起來、或者緊張地摸摸孩子的尿布等。這些都是因為「共生」的緣故。在共生關係的過程中,媽媽逐漸的熟悉孩子的個性、需求,不知不覺中為母則強,意思就是為了孩子,媽媽變得比以前更為能幹,以前不會做的事情,當了媽媽以後,甚麼都「突然」學會了。對孩子而言,滿足各種需求的媽媽好完美。

但如果這樣的共生結構維持到孩子學齡期、甚至是青少年,那會是一個甚麼樣子的親子互動呢?那意味著一個全能的媽媽,幫著孩子解決大大小小事情,幫忙解決小孩之間的衝突、幫忙完成作業、幫忙孩子複習功課等,「以孩子的事情為己任」,大概是最好的寫照。這可能會引發身為媽媽的妳,幾樣常見的困擾。第一,孩子好像長不大一樣,好依賴你,甚麼事情都需要你來解決,似乎妳沒了叮嚀與叨念,事情就變得亂七八糟。而妳也會覺得挫折,好像自己沒能力養出一個獨立的孩子,於是挫折就逐漸轉成妳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憤怒,其實就是很難放手不管孩子,捨不得看孩子受苦受傷。第二,妳被逼著要維持這樣的全能,開始追求當一個「完美的媽媽」,不能鬆懈,只好衍生出好多內在規則,例如:在公共場合中,小孩哭鬧就是我這個當媽的無能、在大家族中,小孩犯錯就是我這個做媽的教子無方等等;第三,各種生活壓力逼得妳不斷燃燒自己內在的能量,工作的壓力、教養的壓力、經濟的壓力、照顧家庭的壓力等,這時候的媽媽最辛苦了,三明治族群,上有公婆與原生父母、下有兒女,每一樣都需要你來,於是妳過度付出的狀況下,身體與心理都處在一種極度疲憊的狀態。甚至在2012年的調查中,台灣的母親們對自己目前生活滿意度僅有54.28分,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數字阿。

試著想像一下,如果你一直離不開這種共生結構,即使到妳六十歲垂垂老矣,妳仍然會是那個與孩子緊緊綁著的母親,華人父母總認為,在父母面前,不管孩子多大都是孩子。我則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觀念,因為媽媽甚麼時候才能真正「退休」呢?

 

鈺璽診所

電話:02-2509 5569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24
(捷運松江南京站4號出口30公尺;國泰世華銀行樓上)

了解更多請上官網   →歡迎加入鈺璽粉絲團

arrow
arrow

    鈺璽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