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勵志聊天5.jpg

 

無論中外,孩童永遠是歡笑與希望的泉源。然而,也由於孩童的脆弱,更值得我們多花心思去照顧,尤其在子女數普遍減少的現代社會,如何去提供給下一代恰到好處,但不是毫無挫折的成長環境,更是每位父母所最關心的事情之一。

  在每個家庭中,在臨床工作上,大人們不時的會注意到小孩子有些問題,卻又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覺。就問題本身而言,它們可以有下列功能:

一、是一個徵兆:代表有一個問題,可能在小孩本身,也可能與整個家庭,或其它環境因素有關,都需要被慎重探討與處理。

二、是一個「安全瓣」:例如用反抗、叛逆來當做對無法忍受的情況的一種反應,以宣洩過度的壓力。

三、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:例如用身體的不舒服當做藉口,以逃避與功課、人際關係有關的焦慮。

四、也是一件令人討厭的麻煩事:尤其是當以打架、攻擊等方式來表達時。   

總而言之,孩童的問題並不總是開始於孩童本身,可能是父母、師長或任一個孩童身邊的人自己的問題。我們常說「孩童是家庭的縮影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要瞭解孩童的心理問題,一定要先考慮到,「孩童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」, 他或她所呈現出來的,也許只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危機(mature or growth crisis),也可能是對某些狀況而發的暫時反應(temporal reaction),也可以是對疾病或創傷的心理退化(psychological regression),或者只是到達一個成長過程的高原期(plateau)罷了。因此,在考慮孩童到底正不正常時,要留意下列特點:

  一、與年齡或性別是否相符?例如一歲小孩尿床是正常的,十歲的小孩尿床,就得相當考慮其不正常的可能性了。另外,男孩、女孩的行為特質,很多時候是重疊的,但是,假如一個男孩只呈現女孩的行為特質的所謂「性別不一致(gender unconformity)」行為時,要馬上說他正常就很需要考慮了。

  二、持續長短:偶而發生的問題,如偶發的鬧情緒;新學期開始的前幾天不想去學校;一陣子的害怕小昆蟲;其重要性就不如連續數週、數月的問題了。

  三、生活環境:當弟妹出生時,又開始吸吮手指或要求用奶瓶喝奶,或是要求增多,希望獲得較多大人們的注意力,這些應當是正常發展過程的現象。

  四、社會文化背景:不同文化有不完全一樣的文化常模;同一個社會、文化環境,隨著時代的進展也會有不同的標準要求其中的成員。台灣地區的孩童以超出五分之一是「新台灣之子」,就面臨這樣的新狀況,要判斷正不正常?就得考慮孩子的母親所提供的是怎麼樣的教育方式與內容了。

  五、障礙程度:單獨的問題或症狀,要比同時存在許多的問題或症狀來得常見。對於那些遍及數個生活領域,如同時干擾身體、家庭、學校等層面的問題,應當寄予更多的注意與關心。

六、問題或症狀種類:問題或症狀的性質或多或少與其重要性有關,比如說,吸指甲的現象,就不如人際關係的困擾來得重要了。

  七、症狀嚴重度和出現頻率:偶爾出現的輕度症狀之重要性,顯然沒有那些時常出現又十分嚴重的症狀來得有意義;孩童偶爾的發脾應當是可以接受的,但是如果天天發脾氣,或是一發起脾氣就要傷害自己或破壞東西,那就更值得大人們的注意了。

  八、有無行為改變?當一個小孩突然有些行為改變時,比如,突然變得好動,老是闖禍,或是突然變得無精打彩,對原來感興趣的事沒有反應;這時候要小心是否有些什麼事情發生?               

  九、與場所有無關係?有些孩童會在陌生的場合一句話都說不出來;有些孩童在某些大人面前格外羞怯;有些孩童特別不習慣新的情境境。這些狀況並不一定代表著孩童一定有些什麼問題;不過若老是不講話,老是退縮在一旁,老是無法與別人打成一片,那麼做家長的就得格外留神。

  總之,由於孩童的智能、情緒尚未發展完全,解決事情的能力也不如大人,有時問題或症狀的發生,祇是一種表白、一種溝通的方式;當然有時也確實是出了問題,實在需要大人們小心去評估與瞭解。然而,若是出現了下列的情況時,那就一定要找精神科醫師的幫忙。

一、受苦的感覺(Suffering):由於每個孩童的氣質不盡相同,有的人傾向於拘謹、保守,有的人顯得外向、活潑,也就是說,並不一定與別的孩童不一樣就是有問題。然而,萬一孩童出現明顯的情緒障礙,如過度的退縮、焦慮、不安,會主動的抱怨不舒適的感覺時,顯然是遭到些什麼困擾或挫折,必須要小心評估。

二、社交活動受限制:孩童怕小昆蟲是常有的事,但是怕到不敢出門,不敢離開父母,那就已經超出正常或合理的範圍了。其它時候,像是無法與別人一起玩,也要考慮是因為沒有機會或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社交技巧?若是前者祇要鼓勵孩童多去接近別人,或是多製造機會就可以解決問題;若是後者,恐怕就要先瞭解何以缺乏社交技巧?是因為何種原因而來?然後加以適當的輔導。

三、干擾正常發展:孩童的問題也許祇是一個過渡性的現象,也就是說不應該影響到正常的發展步調。若沒有什麼意外,每個孩童都應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,繼續自己發展的歷程。反過來說,一但正常的發展步調受到顯著的影響,比如出現發展遲滯、停頓過久,甚或是有些退化時,都應該要考慮找尋專家的協助。

四、對他人造成影響:孩童的問題本身也許不是很嚴重,但若是會給他人包括家人、同學、師長帶來困擾時,例如,因為動作緩慢而影響到全家人的作息時間時,也要請教專家,找出問題的根本徵結,以便提供全面性的、完整的幫忙。

  當心情低落或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時,孩子的笑容往往是最好的藥方,這是因為他們的無邪、沒有心機。在面對孩童的問題時,也許大人們要先包容性地接受, 並慎思明辨地將問題釐清,再加以合理的、顧及全面的處置。

文章內容版權歸鈺璽診所和周勵志醫師本人所有,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。

鈺璽診所

電話:02-2509 5569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24
(捷運松江南京站4號出口30公尺;國泰世華銀行樓上)

了解更多請上官網   →歡迎加入鈺璽粉絲團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鈺璽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